2025-02-22 09:01:48
pSznSpZiGTMhDbJz
雪山寻踪,又是新的开始
记者 秦磊
几天前,一场雪落,又忆起年初那次踏访。
那是一次艰难的跋涉:积雪深厚,山路湿滑,冷风刺骨,前路遥遥不知处。
冥冥中却暗含了一次偶遇:在海拔2300多米它的“住所”求而不得,竟在返程途中意外相会。它们在不经意间展示着大自然赋予的美:体态端庄、羽色华丽、神情怡然。它们款款走来,高昂头颅,举步停顿间,让我们窥得其头颈至身、至尾那条难以复刻的优美弧线。
作为宁夏“区鸟”,它有傲娇的资本;作为贺兰山的精灵,它有拒绝访客的权利。
可它却偏偏不忍看我们雪天寻踪、失望而归,故在不近不远的距离,给了我们一次难忘的惊喜。
早就知晓蓝马鸡与宁夏、与贺兰山的渊源,只是从来不得亲见。认识它、观察它,在书本里、在电视里、在各种视频里、在动物园的铁网深处,却独独不在贺兰山里。
此番探访“三山”里的精灵,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管理站的护林员也早早给我们打了“预防针”:虽然贺兰山生态恢复成果喜人,野生动物大量回迁,但想要一睹蓝马鸡的风采,并非易事。
难在哪里?
它生性高冷,敏感且戒备心强;它不喜群居,总是独来独往;它对住所的选择极为苛刻,既要深远静谧,又需要有一处平坦开阔的地方可供闲庭信步……它的性格及习惯,决定了很少有人能近到其身、一睹真容。就连与贺兰山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老护林员,相机里存留它的照片也是寥寥。
所有的铺垫,更凸显出那次偶遇的可贵。
2024年2月4日,我们在大雪覆盖的贺兰山上见到了它,不只是它,还有它们。陪同我们进山的护林员也被这次“偶遇”深深震撼:在与蓝马鸡屈指可数的几次碰面中,他见到的多为形单影只,最多三五成群,像这样八九只蓝马鸡聚在一起,步履悠闲、淡然自若,对他来说,也是头一次遇到。
还能用什么理由解释其中的原因?
这不像是一次单方面的踏访,这分明就是一场知因寻果的双向奔赴。
这是人类保护自然的必然结果,这是自然界生灵的回馈与感谢!
贺兰山因护佑着无数精灵,变得慈爱又柔和。他是需要我们守护的贺兰山,他是守护着我们的“父亲山”,而他,仅是大美中国万千山河中的一处微小注脚。
那次偶遇,让守护绿水青山的意义得以具象。
与蓝马鸡相遇那天,正值立春。
冰雪将融,青山覆绿,精灵隐于山川。对我们、对他们,一切都是最美的开始。
寻而无果,也有未知惊喜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倪会智
贺兰山,宁夏人的“父亲山”,它既是宁夏人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座山,也是雪后晴空下那抹醉人的诗意。它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数不尽的动植物,在贺兰山宽广的怀抱里,它们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2024年2月的一天,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团队去寻找金雕,雪后不久,护林员带着记者往贺兰山深处走去。之所以去这里,是因为在野外摄像机里,它们多次现身这一带。出发前,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几乎用确定的口气告诉记者:“应该能拍到!”于是采访团队对拍摄到金雕胸有成竹,好像它已经蹲在山尖上等着了。路很滑,天很冷,护林员边走边介绍,记者被这位“空中霸主”吊足了胃口,强烈的好奇心催促着探寻的脚步。
有一刻,护林员盯着无人机拍摄到的画面辨认良久,真希望他能兴奋地说出那句“看,这就是金雕!”然而,雄鹰、秃鹫依次在空中飞过,唯独不见金雕。冬季山里的日头滑落得尤其快,护林员建议记者早点出山。
后来才知道,寻而无果是常态。
为了拍摄花栗鼠,记者在一个有水有玉米粒的地方等了几个小时;为了寻找鼠兔,知情人甚至带记者守在洞穴附近;那只网红小狐狸安妮,对人类老友的呼唤充耳不闻……这些刻意安排的相遇,它们选择避而不见。
然而,收获总在意外之处。寻花栗鼠不得却偶遇小水汪里的高原林蛙,由此结识了在贺兰山做过林蛙研究的史静耸博士,才知道林蛙不是“青蛙”;在拍鼠兔的过程中,发现路边不起眼的植株竟有一个奇特的名字:互生叶醉鱼草;在拍摄贺兰山油松时,遇到了大嘴乌鸦,它们眼神灵光,在林间迈着霸道的步伐。
采访越深入,越觉得贺兰山世界的奇特。在这里,每一种“精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彼此链接,远远超出了食物链上“吃与被吃”的关系。它们见证着彼此:刚刚下过雪的山路,枯草边冒出一串串小脚印;初春时节,岩石边上的荆棘条刚刚变得圆润,就留下了鼠兔的第一道齿痕;岩羊一直出现在视线里,随时准备被采访,它想把人类寻而不得的那些动物朋友的故事都讲出来……在这苍茫无边的巨大山体里,还有谁比它们更了解彼此呢?
记者走近这些“精灵”,了解它们,感受着众生万物间的共存与交互,那份对贺兰山的喜爱更加真切起来。
天博TB SPORTS
每次相遇,仿若洗净心灵
记者 剡文鑫
在六盘山寻找精灵的过程中,记者经历了一年中激动人心、充满惊喜,而又难忘的探险时光。这片被誉为“高原绿岛”的地方,是我国内陆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之一,孕育着众多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它们在这里自由地繁衍生息。
当晨光初照,穿透云层,驱散山间的薄雾,万物仿佛在这一刻苏醒:华北豹在林间潜行,金雕在天空中翱翔,虹鳟鱼在水中嬉戏,红腹锦鸡、林麝、猫头鹰、黑鹳等如精灵般闪现,构成了生命乐园的勃勃景象。
华北豹,六盘山生物链的顶端掠食者,寻找它在冰天雪地中的踪迹,是一次充满挑战和期待的冒险。在没有现成路径的森林中,记者只能依靠工具拨开交错的树枝,小心翼翼地前行。当红外摄像机捕捉到它矫健的身影时,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至今难忘。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六盘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安家。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探寻、追踪野生动物,每一次深入,都是对自然界未知领域的探索;每一次邂逅,都是对生命的深刻感动。在密林幽深处,记者目睹了红腹锦鸡优雅地漫步觅食,那色彩斑斓的羽毛如同天边的彩霞,绚烂夺目。那一刻,记者仿佛见证了凤凰涅槃的奇迹。而林麝,这位制香“大师”,以其敏锐的感官和孤僻的性情,始终拒人于数百米之外。
夜幕降临时,猫头鹰这位“夜行侠”开始了它的狩猎。在一次次观察中,记者记录了它捕捉猎物的精准和速度,那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自然本能。六盘山上栖息着347种鸟类,由于它们飞行速度快,栖息地以密林为主,抓拍难度较大,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蹲守。拍摄黑鹳,就采用这样的方式。这位美丽的孤舞者,以其优雅的飞行和孤独的生活习性而闻名。在泾河源头,记者目睹了它在湖面上独自起舞的景象。
每一次寻找,都是对体力和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发现,都是对心灵的洗礼。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加倍守护。
踏访青山,寻找全新自我
记者 杜晓星
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宁报集团“三山里的精灵”主题采访,就是这样一件事,从今年年初开始,到年末结束,令人难以忘怀。
这一年,记者立体式观察罗山,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记者追踪的罗山“精灵”,多为飞禽走兽的“活物”。它们素来对人类敬而远之,更兼有飞天走地的本事,这进一步加大了与之亲密接触的难度——
记者曾沿着山脊不断下行,走的是冰雪消融的碎石路,打了好几个趔趄,终于走到悬崖边,来到豹猫家族活动现场;
记者涉过火龙沟,攀爬到对面山坡上,在登顶的最后一刹那失衡,幸好反应机敏,翻到山崖内侧,只为近距离观察猎隼巢穴;
记者翻越山隘,来到罗山东麓,溯沟而上,一睹风雨飘摇的蒙古扁桃风采,事后感染了重感冒;
记者找寻石鸡、山西杓兰时,两次碰上汽车抛锚,都是山路崎岖的缘故,均未轻言放弃,最后坚持完成了采访;
……
罗山之行,辛劳夹杂着危险,发现交织着思考,回报远远大于付出。
58岁的田军山,是火龙沟护林点的护林员。由他带队寻访,记者找寻到了岩鸽、猎隼、山西杓兰三类精灵,其中两类还是珍稀物种。发现之旅中,这位老护林员兴致勃勃介绍了不少精灵知识,让记者很长见识。听说记者身体不适,他在路上“就地取材”,采来多种中草药,传授服用方法……十分暖心。
一年来与罗山的亲密接触,让记者对人与自然的相依共生关系,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
“三山里的精灵”主题采访报道设置了“精灵物语”板块,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精灵“自我介绍”。这样的巧妙构思设置,更能让记者换位思考,站在精灵角度审视大千世界。
都说“寿比南山不老松”,我就是罗山生物群中的“老寿星”,族群中百年高龄者比比皆是,还个个枝繁叶茂,没有一点风烛残年的模样,还真是“不老松”——在《青海云杉在云端》一文的“精灵物语”中,青海云杉这样“自我介绍”。
这样带着感情与思考书写的新闻作品,更有望成为历史的底稿。
为谁而歌 山川来和
记者 徐佳敏
巍巍贺兰山、生态六盘山、大美罗山——“三山”护佑下的宁夏,万物蓬勃、生机盎然。2024年1月初,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团队,以“三山”为生态坐标,探寻生长和栖息于森林秘境、山谷沟壑中的生灵面孔和故事,用纸笔和镜头记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宁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1年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团队4个小分队,用脚步丈量青山,用镜头定格精灵。无人机视角下,每一帧画面都令人神往,经典镜头不胜枚举;近万张照片里,记录的每一双动物的眼睛、每一株植物的枝叶都饱含人类的敬畏与欣赏,也深藏着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精彩故事。在贺兰山,位于2300米的兔儿坑附近,初雪后的蓝马鸡引颈高歌,蓝色羽衣、赤色双脚信步在雪白的“布景”中,宛如一幅丹青水墨画,不远处的岩羊晃动着机警的脑袋,那是护林员多年难见的“同框”,我们有幸记录;在六盘山,记者徒步1个多小时,爬山过河,小心翼翼避开晒太阳的蝮蛇,在深沟处找到水曲柳,它是第三纪孑遗物种,六盘山是它在宁夏唯一的天然分布区,它从6500万年前走来,见证了沧海桑田、高山披绿的进程,如今成为天然屏障,护佑脚下生灵;在罗山,记者蹲守数个小时,只为捕捉一种珍稀候鸟——赤麻鸭的倩影,眼看无功而返,又有意外收获,无人机升顶拍摄,巧遇顶级猎手——罗山猎隼,为了近距离观察,记者小心翼翼爬到悬崖边,探寻其巢穴,不慎滚落沟底,几经周折才拍下3只幼鸟的合影……那些因热爱而艰难跋涉的行程,那些为大自然“鬼斧神工”而叹服的铅字和影像,是我们作为记者交上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答卷。
新年将启,山峦间又有新风吹过,让我们继续为万物生灵和谐共生而歌,为绘就这美丽长卷、缔造美好故事的人们而歌,也为热爱“三山”、保护生灵的你我而歌。
相关链接:
【回望2024·经济篇】聚力发展龙腾跃